6.3 强夯法


6.3.1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先在场地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夯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土质的均匀性和建筑物的类别等综合因素确定。在同一场地内如土性基本相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可在一处进行;否则,应在土质差异明显的地段分别进行。
2 在试夯过程中,应测量每个夯点每夯击1次的下沉量(以下简称夯沉量)。
3 试夯结束后,应从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其下6~12m深度内,每隔0.50~1.00m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可进行静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
4 测试结果,当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调整有关参数(如夯锤质量、落距、夯击次数等)重新进行试夯,也可修改地基处理方案。
6.3.2 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最后2击的平均夯沉量,应按试夯结果或试夯记录绘制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的关系曲线确定。
6.3.3 强夯的单位夯击能,应根据施工设备、黄土地层的时代、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要求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等因素确定。一般可取1000~4000kN·m/m²,夯锤底面宜为圆形,锤底的静压力宜为25~60kPa。
6.3.4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在拟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10%时,宜对其增湿至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宜采用晾干或其他措施适当降低其含水量。
6.3.5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施工,夯锤的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和夯击遍数等参数,宜与试夯选定的相同,施工中应有专人监测和记录。
夯击遍数宜为2~3遍。最末一遍夯击后,再以低能量(落距4~6m)对表层松土满夯2~3击,也可将表层松土压实或清除,在强夯土表面以上并宜设置300~500mm厚的灰土垫层。
6.3.6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确定。在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δs均应小于0.015。选择强夯方案处理地基或当缺乏试验资料时,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可按表6.3.6中所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进行预估。
表6.3.6 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预估值(m)
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预估值(m)
6.3.7 在强夯施工过程中或施工结束后,应按下列要求对强夯处理地基的质量进行检测:
1 检查强夯施工记录,基坑内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沉量的95%;
2 隔7~10d,在每500~1000m²面积内的各夯点之间任选一处,自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其下5~12m深度内,每隔1m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
3 强夯土的承载力,宜在地基强夯结束30d左右,采用静载荷试验测定。
 
条文说明
6.3 强夯法
6.3.1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现场选点进行试夯,可以确定在不同夯击能下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为设计、施工提供有关参数,并可验证强夯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6.3.2 夯点的夯击次数以达到最佳次数为宜,超过最佳次数再夯击,容易将表层土夯松,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并不增大。在强夯施工中,夯击次数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最佳或合适的夯击次数可按试夯记录绘制的夯击次数与夯击下沉量(以下简称夯沉量)的关系曲线确定。
单击夯击能量不同,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也不同。单击夯击能量大,最后2击的平均夯沉量也大;反之,则小。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符合规定,表示夯击次数达到要求,可通过试夯确定。
6.3.3~6.3.4 本条表6.3.3中的数值,总结了黄土地区有关强夯试夯资料及工程实践经验,对选择强夯方案,预估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有一定作用。
强夯法的单位夯击能,通常根据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确定。单位夯击能大,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深度也相应大,但设备的起吊能力增加太大往往不易解决。在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单位夯击能多为1000~4000kN·m,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一般为3~7m。
6.3.5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含水量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呈坚硬状态,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小;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的土,夯击时呈软塑状态,容易出现“橡皮土”;天然含水量相当于或接近最优含水量的土,夯击时土粒间阻力较小,颗粒易于互相挤密,夯击能量向纵深方向传递,在相应的夯击次数下,总夯沉量和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均大。为方便施工,在工地可采用塑限含水量wp-(1%~3%)或0.6wL(液限含水量)作为最优含水量。
当天然土的平均含水量低于最优含水量5%以上时,宜对拟夯实的土层加水增湿,并可按下式计算:
6.3.6 湿陷性黄土处于或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孔隙内一般不出现自由水,每夯完一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散,采取连续夯击,可减少吊车移位,提高强夯施工效率,对降低工程造价有一定意义。
夯点布置可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按正三角形布置,夯点之间的土夯实较均匀。第一遍夯点夯击完毕后,用推土机将高出夯坑周围的土推至夯坑内填平,再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布置第二遍夯点,第二遍夯击是将第二遍夯点及第一遍填平的夯坑同时进行夯击,完毕后,用推土机平整场地;第三遍夯点通常满堂布置,夯击完毕后,用推土机再平整一次场地;最后一遍用轻锤、低落距(4~5m)连续满拍2~3击,将表层土夯实拍平,完毕后,经检验合格,在夯面以上宜及时铺设一定厚度的灰土垫层或混凝土垫层,并进行基础施工,防止强夯表层土晒裂或受雨水浸泡。
第一遍和第二遍夯击主要是将夯坑底面以下的土层进行夯实,第三遍和最后一遍拍夯主要是将夯坑底面以上的填土及表层松土夯实拍平。
6.3.7 为确保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强夯施工进程中和施工结束后,对强夯施工及其地基土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验至关重要。强夯施工过程中主要检查强夯施工记录,基础内各夯点的累计夯沉量应达到试夯或设计规定的数值。
强夯施工结束后,主要是在已夯实的场地内挖探井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等指标。当需要在现场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强夯土的承载力时,宜于强夯施工结束一个月左右进行。否则,由于时效因素,土的结构和强度尚未恢复,测试结果可能偏小。

目录导航